倉頡輸入法的由來

倉頡輸入法是由朱邦復先生(台灣)於一九七九年發表的,字體以楷書為標準。

中文字有大約一萬四千個,常用的亦有數千個。然而,在這芸芸萬多個中文字中,在字形及筆劃上是有很多相同的部份的。就這樣,朱邦復先生在經過細心研究後,將這些中文字的相同部份抽出來,變成七十多個倉頡輔助字形,然後再將這些輔助碼歸納分類,而產生了今天的二十四個倉頡字母。

為什麼要學倉頡輸入法?

市面上的中文輸入法有很多種,例如大易、行列、拼音、廣東、快碼等等。有的輸入法非常易學,但輸入速度慢;有的很難學,但輸入速度快;有的又易學、速度又快,可惜是有版權的,並非每一部中文電腦都會安裝。

倉頡輸入法是一種並非太難學,但輸入速度相當快的中文輸入法。一般初學者在經過一兩個月每天約三十分鐘的練習後,每分鐘打三十字以上並非難事,稍為努力的每分鐘甚至可輸入四、五十字。專業的倉頡打字員,每分鐘可輸入一百字以上。而更重要的是,朱邦復先生並沒有為倉頡輸入法設定版權,時至今日,所有中文電腦系統都必定安裝了倉頡輸入法。